有时候咋练习追女战术,爱是放手。有时候咋练习追女战术,却不得不干涉。
这部影片,我也看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吉塔望着爸爸的面容,听见咋练习追女战术他说:吉塔,爸爸不可能每次都来救你。你要靠自己。
作者| 伊姐 主播 | 羽洋
回国后来不及倒时差,
当天晚上就去看了《摔跤吧!爸爸》,
观影过程其实很矛盾,
这不算一部完全“政治正确”的电影,
其中很多教育理念甚至价值观,是有争议的。
但它感动了全球数以万计的观众,
我在看的时候也数度落泪。
一部有争议的电影那么燃,为什么?
让孩子完成梦想算不算错?
《摔跤吧!爸爸》讲的故事很简单。
一个曾经当过印度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辛格,
渴望生下男孩,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为印度拿上第一块摔跤金牌,为国争光。
但天不遂人愿,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快放弃梦想的时候,在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别塔
与小伙伴的一次打斗里,意识到女儿的天分,
决定把女儿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
他成功了,女儿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摔跤吧!爸爸》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就算最后成功了,但让孩子背负父母的愿望去生活,
是不是错?
普世价值来说,当然错。
因为胜者永远稀缺,
因为世人只看到胜者的笑,不闻败者的泪。
吉塔和巴别塔在完全不民主的情况下,
被告知从此每天五点起来训练,与男孩搏斗;
不被允许进训练场,就在农田搭建的摔跤场露天打斗,
成为全村人的笑话。
光这样的心理压力,就足以摧毁青春期敏感的少女。
当吉塔和巴别塔终于无法忍受身体的过重负荷,
战战兢兢提出反抗,得到的回应是——
被剪掉了长发,哀求无效,颤抖无效,痛哭无效。
这样的屈辱和压抑,放在我们的理解语境里,
自杀也是不奇怪的。
辛格对女儿说,
“如果你获得了银牌,你总会被遗忘”;
辛格对女儿说,
“我要让我们国家的国歌响彻整个赛场”;
辛格对女儿说,
“你们的爸爸在跟全世界对抗,就是为了你们的未来”。
唯金牌论、极端爱国主义、“为你好”癌父母思维
——槽点太多对不对?
但是,人要在时代里发声的。
对因饥饿浮肿的人说,
你应该去减肥、KEEP FIT、健身,
是另一种“何不食肉糜”。
一起去看看印度是个怎样的国家。
女性毫无地位,出生被杀害是常态,
活下来的则沦为生殖工具。
她们被强奸、被漠视、法律从不发声。
别说普通人,女明星也是被轮奸对象。
你以为这只发生在乡村?
不,主角饰演者阿尔米汗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他的朋友是常青藤高材生,
嫁给印度受教育良好的中产家庭,
生下的女双胞胎婴儿,被奶奶假装不经意从楼上踢下去,
虽然伤未致命,两个宝宝逃过一劫,
这件事震惊了阿尔米汗的朋友,
也因此彻底远离丈夫的原生家庭。
还记得是什么让吉塔和巴别塔彻底转变观念,
自发决定刻苦练习?
是开心地去参加朋友的结婚派对,抱怨父亲的毫无人性。
结果被告知“真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爸爸,
而我的爸爸只让我做家务,
嫁给从未谋面的男人减轻家庭负担”。
而在删节版里,有这么一段话,
吉塔的妈妈难过地问,
女儿学了摔跤,以后怎么嫁的出去?
辛格回答:她们要选自己喜欢的伴侣。
我把她们培养得更好
将来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
怎么评价《摔跤吧!爸爸》里爸爸的行为,
到底是直男癌还是捍卫女权,
一切要放到现实背景中去看。
为什么充满争议,
而《摔跤吧!爸爸》依然把无数人看哭?
因为好的艺术作品,
从来不追求刻板的“三观正”,它们展现动人的“三观真”。
它一定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实地反应了这个时代,
赤裸裸地面对了人性,在每一个艰难的选择下,
我们的卑微和伟大,才让你痛哭失声。
为什么《摔跤吧!爸爸》,
辛格如此强势、霸道和残忍,却依然让我们起立鼓掌?
因为我们明白,不完美的爱,也一万倍优于漠然;
这一份牺牲自己人生也要帮女儿的父爱,是真的。
让爱的方式难堪的,不是辛格爸爸本身,
是整个印度的国家风气和政治环境啊。
这个时代,成功的人都是幸存者
很多人说,吉塔和巴别塔被历史铭记的时候,
他们也失去了童年的天真,青少年怀春的浪漫
和付出对抗世俗的巨大代价。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不管爸爸怎么做,
在印度那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她们都没可能拥有这些。
《摔跤吧!爸爸》跟今天的中国
国情、宗教和经济发展不同,
但相同的是——
贫富差距很大,因为在社会变革期,
阶层流动是共同的时代话题。
我们何尝不知道,幸福是顺应大多数的活法,
在集体潜意识里得到大众肯定,
而成功却往往是逆风而行,赌未知,饱受争议,
我们做了那么多,都在用行动投票一个问题——
你想要孩子过怎样的一生?
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更加清楚,
这件事的答案,
往往不取决于个人意志,而是被强大现实选择。
辛格这样去要求女儿们,除了圆自己的梦,
更重要是,希望增加女儿们的选择权。
辛格和巴别塔摆脱了不被尊重的命运,
从物质到精神得到强大的议价能力,
可以周游世界,可以选择嫁人或者不嫁人,
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国家生活。
如果离开了摔跤,这一切不复存在。
失去童年和青春苦不苦?苦啊。
但人一辈子很长,别忘记了,还有中年和晚年;
也别选择性遗忘,所有付出,
皆以你想不到的方式,给你回报。
对于物质基础很好的家长,
让孩子轻松,可以说是“自主选择”;
对于在夹缝里生存的社会,
让孩子努力,却是真实的“没有选择”。
很多鸡汤文,总在热血地鼓动大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却一直掩盖一个现实:
有选择权的,本身已经是强者。
细想一下吧,
在这个越发残酷的时代,所有有选择的人,
都因为用自己的方式,杀出了一条血路。
没有意外。
而做强者,就是要付出代价。
从生命深处,调动孩子的主观热
辛格未尝不知道,自己这样逼迫孩子的风险,
所以,他对妻子说,
给我一年,如果这一年我失败了,我彻底放弃希望。
但,这一年,两个女孩终于看清了——
“变强大,顶着压力做自己“
OR”变隐忍,顺着环境过一生中”——
她们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她们爱上了摔跤。
从此——
吉塔和巴别塔不再用各种小动作偷懒,
自觉5点起床练习;
第一次被打败后,强烈期待下一次上场;
即便遭遇了大城市生活的冲击短暂迷失,
终究与自己和解,回到争夺世界冠军的专注之路上。
这一切,某个意义上说,跟辛格爸爸无关了。
因为,辛格爸爸已经完成了教育里最重要的事——
教育就是引出,让热忱与兴趣配适,链接。
这不是我说的,是前腾讯副总裁吴军说的,
出生平凡却常青藤毕业的他,告诉世人:
“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
让他拥有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就完成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
辛格爸爸真的懂自己女儿,判断正确,很棒。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
因为体育官僚互相碾压,
吉塔终于登上世界冠军争夺赛的那一刻,
辛格爸爸居然被反锁在屋里,
无法在现场给她战术指导和精神引领。
赛场生死瞬间,
沮丧而惶恐的吉塔想起第一次训练,
爸爸命令她和妹妹跳入刺骨河里。
爸爸在岸上说,
记住,不是每一次我都可以赶来救你,要相信自己。动图
吉塔沉静下来,集中意念,
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自己身上。
那瞬间北斗星移,宇宙助她。
她完成了史上最牛的五分得分,
完成了不可能的事儿。
那一瞬间,我觉得吉塔真的成功了,
并不仅仅拿到了金牌。
她打败的不是前世界冠军,
是内心那个不自信、不独立、不敢脱离依赖的自己。
不再为他人的期待而活,
不再活在满足父母的愿望中,
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她的人生,不会因为这块金牌结束,
而会因为这块金牌,刚刚开始。
《摔跤吧!爸爸》基于真实的故事改编,
现在这个家族的三个女儿都拿过了世界冠军。
影片原型
但她们的人生还很长,
因为人生里不仅仅有金牌,
还有太多别的比分项。
为什么一部那么主旋律的片子,
让我们一再刷屏和泪奔?
因为它告诉我们,
人生就是苦中带乐、燃中带丧、
有时候说不清楚怎么做是对错的一回事。
重要的是真实面对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
并不顾一切实践它。
教义里说:世界终有神拯救。
但辛格爸爸告诉女儿们:
“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我喜欢看电影,是因为我相信,
好的电影,就是一种真实的人生存在的方式。
最后,
很想用《念念》里的台词结束本文——
这不是结束,故事刚刚开始。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欢迎关注乐贝通公众号。老师园长请关注“幼教园长联盟”LBT-TYCZ 家长请关注“童忆成长”lbttyc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