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赶上了新生开学,看着一张张稚嫩而激情线上追女教学组织是真是假的脸庞在身边经过,真是感慨时光荏苒,难免不回忆起令人又爱又恨的母校。
本兔兔记得童年的我对学习唯一的理解就是成绩,而考试成绩就像猜谜一样只在于老师在台上宣布的分数,自己不清楚为什么得了这个成绩,幸好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发现线上追女教学组织是真是假:放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成绩“容易”越好,得分“容易”越高。到了初中高中一直是分数至上,学习好等同于“高分”“年级名词靠前”。
大学时候理解的学习是书本上专业知识说得过去,部分课程突击之下可以及格。有一定课外活动、人脉的积累渠道。这已经进一步自认为是完善的学习能力了。
而当经历过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和大学教育共15至16年的时光后,可曾想过,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我们经历了什么?
素质教育提升素质了么?还是提升的得分能力、答题技巧?大学的专才教育是定向教育,难道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最普遍的高等教育”不应该是培养通才的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么?专科才是培养专职人才的,而专科的形式应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早已不适用于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学习!学习!!
我们这一代人在学校口头说了快20年的学习,然而大多数只有习而少有学,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是学到了再不断练习应用,学是get一种能力,习是反复应用。在学校大多数时候都是头一节课把概念学完了,余下时间反复练习做题。而这些学到的大多数在将来社会上是用处不大的。
话说语文的说话,数学的算数,在生活上没用么?那看看没上过学的人难道就不能说好一句话,买菜就分不明白该给多少钱么?
说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肯定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先行者”的教育观应该发生一定的改变,为什么需要学生去“填满”一个专业的人员空位,而不是学生根据每个学科的“介绍演讲”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少的专业就让它适度畏缩甚至淡出院校,有需求的可以考虑创建专业,这样不好么?
现在国家指明的未来趋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精准医疗为什么不考虑创建专业呢?据估计,中国每天有6000万人使用淘宝,为什么只有贾少华的义乌工商学院等几所院校有“老板专业”也就是从事淘宝的经商专业,淘宝用15年时间改变中国格局和国人生活习惯,高校似乎刚刚清醒过来,而小中高中才是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体质是成功的,它通过对一批批人1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避开了最重要的情商教育和财商教育,要知道,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财富都来自于财商,人际关系、家庭幸福和事业走向大多取决于情商。
还有一点本兔兔至今疑惑:人的配偶号称是自己的另一半,而这一半还会影响你的下一代,由此,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是多么重要的事,找对象又是多么的必不可少,为什么不教处对象,自己找还不让找?寻求幸福、寻求性福难道不是人的必经之路?不能因为听起来不正确和这样做麻烦很多就不去做,我们的目的是给自己减少麻烦还是培养未来的人才?
不过话说回来,人才也确实绝大多数都出自大学:马云是英语专业的,王健林是当侦查兵转党政专业的,王石是给排水专业的……(仔细看看原来大佬们当年的学校和专业大多没有俺的好~~呜呜~可系……)
系统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的,想想大多数70后,绝大多数80后、90后都是教育系统的“精英产物”而知其弊病却不思改变,不得不称为病,甚至是恶,google公司的口号是不作恶(Do not be evil),看来确定不适合天朝文化。
纵有千般不是,都是庞大的系统,而在如此的系统下教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却是神圣的天职——教师。每个学生身上大多都有老师们的影子,伴着我们度过枯燥的岁月,在人一生底层的意识下或多或少的产生影响。
她们连接了“齿轮交错”的系统和无知懵懂的我们,让我们成为了初步有血有肉的自己,而不至于生产出来的名单上的答题机器。
我们学了16年,习了5-6年,20多年的学习并未结束,也从不应该在一个时间点上结束,生命不已学习不止,下一个20多年,无论你在哪,我们早已跟不上有些人的步伐,我们回头也有很多人被抛下的无影无踪。
回顾过往偶有伤感,不过也没什么值不值或者假如怎样怎样,过来人总有感慨,但是不经历总不知道酸葡萄到底是如何个酸法。
在深深的感怀中,也许,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别人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