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会 · 电影沙龙” 第14期
《房间》和女生情绪共振,女性和一点点爱尔兰文学
主讲嘉宾:周嘉宁(作家、翻译)
文/新阅会整理
《房间》,女性和一点点爱尔兰文学。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题目呢?首先是因为这个电影叫《房间》,然后它改编自一本小说,也是叫《房间》。我猜想为什么主办方会请我来讲这个主题,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原著作者,爱尔兰的女作家爱玛·多诺霍(Emma Donoghue)有一点和女生情绪共振了解,我之前翻译了她的另外一本小说《红丝带》。
其实我差一点就错过了《房间》这个电影,尽管去年就有很多人跟我推荐,希望我去看一下。但是我处于一种奇怪的抗拒的心态,这种抗拒的心态是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我之前看了原著小说,并不是说我不相信这个电影的改编会比原著更好,而是因为这个小说是从一个5岁小孩的视角和小孩子的语言来讲述整个故事。因为小孩子会无意识地重复很多东西,所以说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第一章节,真的是需要很大的耐心去克服这种罗嗦的。然后我也很担心这个电影会不会变成了一个宣扬母爱的电影,所以我就打了一个问号,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
直到两个月前,主办方想让我来谈这个电影,我才看了。看了以后非常出乎意料,而且看的时候的那种感动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个预期,甚至都知道它的情节发展是怎么样的,所以说这种意外的感动,我们接下来可以慢慢地来说。
───────────────
关于《房间》的导演
───────────────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是一位爱尔兰导演。在看《房间》之前,我看了这个导演的另外一个电影《弗兰克》,是2014年左右的一个电影。▼
如果大家去过爱尔兰或者对爱尔兰有所了解的话,会知道爱尔兰那边盛产独立音乐人,当时在那边拍了一个很有名独立音乐电影《Once》,讲的是两个独立音乐人,有一点像民谣,但和我国的民谣歌手的概念不同。
《弗兰克》其实讲的也是一个独立乐队人的故事,它的主角是一个始终戴着头套的人,但是那个演员是一位非常有名、非常性感的演员叫迈克尔·法斯宾德。他在出演《弗兰克》的时候,除了结尾部分把头套取下来意外,他之前一直是戴着头套在演出的。
这个导演在拍《弗兰克》之前他还拍了另外一个电影《理查做了什么》,讲的是一个问题少年的故事。其实我们看这个导演拍的三部电影,从《理查做了什么》到《弗兰克》,然后到《房间》,它们之间是有一种内在关联的。
除此之外,我在看《房间》的时候,其实还没有意识到那个导演就是《弗兰克》的导演,但是我觉得《房间》的配乐和剪辑做得非常好。后来才知道《房间》的整个配乐团队和剪辑团队和《弗兰克》是同一个团队,它的摄影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应该是做了《国王的演讲》的那个摄影团队。
───────────────
关于《房间》的作者和这本书
───────────────
我再说一下这本书。因为我对爱玛·多诺霍这个作家,还有一点私人的感情,我翻译的那本她的小说是《Slammerkin》,中文名字叫《红丝带》。但其实Slammerkin的原意并不是红丝带的意思。它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穿的一种松身袍,当时可能有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妓女会穿这样一个服装,但是因为这个词语在中文当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对应的词语,所以说最后中文书名就叫《红丝带》,这个是根据情节演化而来的。
《红丝带》▼
爱玛·多诺霍▼
爱玛·多诺霍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她在都柏林大学获得了英语和法语的学士学位,之后在剑桥获得了一个英语文学的博士学位。1998年的时候,她移民去了加拿大,之后就一直生活在那边。
艾玛·多诺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个同性恋作家。其实她这一代人出柜的女同性恋作家已经有一些了,比如说我翻译的第一本书是英国的一个女同性恋作家,叫珍妮特·温特森,当然她要比爱玛·多诺霍激进非常多。爱玛·多诺霍会把她的很多态度放到学术研究里面,而在她的小说里面其实是看不到她的女同身份的。但是我们在很多其他女同作家身上,会看到很明显的女同身份的标签,在她们的作品当中,也可以非常显著地看到女性主义的观点,以及女同禁欲的一些东西。
所以爱玛·多诺霍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做了很多女性主义的研究,她有很多学术方面的著作,因为其实她的专长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历史和英国文学,她做很多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是通过学术著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在她的小说当中,从来没有以一个非常激进的方式去强调自己的观点。不管是我翻译的这本书也好,包括《房间》也好,她都是以一个温和的方式来写作,但这种温和的方式却又是非常有力的。
这里插播一下,《房间》这本书的翻译非常好,因为我自己是做翻译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被书的内容感动之外,还被翻译的内容所感动。这本书的翻译有两位,其中一位李玉瑶是我的朋友,所以说我完全被她的翻译打动,她把里面的所有的细节都做了非常完整的注释,和女生情绪共振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得到很多补充信息。
这首诗是在《房间》这本书的扉页上出现的一首诗,西摩尼得斯是一位古希腊的诗人,我觉得这首诗很美,英文的原文可能会更美。▼
我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叫《达娜厄》,她是希腊神话当中的一个公主。当时有一个预言说,如果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会把她的父亲杀死,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会把自己的外公杀死。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寓言,那个国王就一直把这个公主囚禁在一个塔里面。有一天天神宙斯化成了金雨,就跟这个公主生了一个孩子出来,那个孩子当然也是一个神,叫珀尔修斯。于是达娜厄的父亲就很恐慌,担心如果预言实现的话,他就会死,所以他把这个孩子和他的母亲一起关在一个木头的箱子里,然后把木头箱子扔进了海里。
这首诗说的就是达娜厄和孩子关在木箱子里面,漂泊在海上的时候,她的一些想法,所以我觉得这首诗非常非常美。如果说大家对《房间》这个故事有所了解的话,也会知道这首诗体现了这些情感的总和。当然后来他们肯定是活了下来,最后珀尔修斯在一场意外当中,还是把自己的外公杀死了,预言是一定会实现的。
───────────────
《房间》根据一个真实案件改编
───────────────
这个故事是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案件的,我觉得大家可能也有所耳闻,这个案件就是2008年的时候,在奥地利那边的一个挺匪夷所思的案件。▼
这个案件是2008年的时候,有一个妇女,42岁,她叫伊丽莎白,跟警方报案说她被自己的父亲囚禁在地窖长达24年之久,所以说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图片其实是警方接到报案后破获这个案件的时候,这个房间的真实原形。旁边的照片是犯罪人在2008年的时候,应该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人了。
为什么伊丽莎白能够逃脱出来?是因为她18岁被关进地窖以后,在地窖里面跟他的这个父亲生了一共7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死了,有3个孩子是父亲带在身边自己养的,另外3个孩子是在地窖里面长大的。一直到2008年的这一天,伊丽莎白19岁的女儿病得非常严重,可能必须要送医院,所以说这个男性就不得不把这个女孩从地窖里面带出来,然后去了医院。
去了医院之后,警察就发现整个事情非常蹊跷,然后就说你必须要把这个女孩的生母找到,因为这个老头一直对外宣称说自己的女儿加入了邪教,他还逼着自己的女儿在18岁的时候写下一封亲笔信,内容就是说我加入了邪教,我不想再回到家里面了。他自己亲自抚养的3个小孩,号称是自己女儿遗弃在家门口的。而另外3个小孩就是跟电影和书的主题一样,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地窖的“房间”里面。而且这个老头是有老婆的,所以说他的老婆也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一直被囚禁在地窖里面,她以为自己的女儿在18岁时加入了一个邪教组织,然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身旁。
这个案件当时曝光的时候,引起了非常非常大的震动。那3个在地窖里长大的小孩竟然还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就是因为伊丽莎白这个母亲,他们在地窖里是有电视机的,也会有一些书,所以她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教3个孩子看书、思考,如何去认识一个可能是伪造出来的或者说虚拟出来的世界。
下排的两张图是伊丽莎白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她17、18岁时候的照片。她被救出来以后,已经完完全全是另外一个人了。最后一张图是伊丽莎白最小的一个在地窖里面长大的儿子,被救出来以后,他写的一段话。大意是感谢他们如今拥有的幸福和安宁,感谢上帝,感谢人们的热情帮助,让我们相信这个星球上还有善的存在。
───────────────
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
1、孩子的视角
我之所以说非常喜欢这个电影,是因为我觉得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特别是比较文艺的电影,常常很难超越小说,因为当中有很多微妙的部分。对我来说,电影完全超越小说,可能是类似于像哈利波特或者魔戒这样的故事,电影在视觉呈现上完全复原了你的想象,甚至超越了你的想象。但我觉得《房间》这个电影不能说超越,至少是跟原著小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而且对我来说,我可能觉得观众会比读者更容易接受作为视觉存在的它。
为什么说电影的呈现方式会比文本更容易接受,其实就是因为我一开始说的,它是从一个5岁小孩的视角和语言出发的一个故事。我们刚刚看到电影的开头,其实就是从一个儿童的语言展开的。他在玩游戏也好,想要生日蛋糕也好,做运动写好,用一些非常幼稚的方式,其实是在带你观看整个房间。
当视觉和语言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这个方式有那么一点点的乏味。但是在小说里面,我觉得这个作者要付出非常大的耐心,去克服语言上带来的乏味,因为她一直是在用一个非常幼稚的语言跟你描述周围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可能作为一个读者来说的话,你在看书的时候并不能够完全沉静到孩子的视角当中去,但是电影从影像方面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说电影开头的时候,母亲用开灯和关灯的方式其实是在打求救信号,虽然说这样的细节可能会被人忽略,但如果你不忽略的话,它其实只要用一个镜头,就可以解决在文本当中需要用两段,三段,反复去强调的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2、房间
在刚刚这个片段当中,因为他们住的“房间”其实是一个搭在院子里面的棚屋,那个棚屋的结构是怎么样的?电影里面可能没有很详细地说出来,但是小说里面有写。
那个棚屋首先是一个水泥结构,然后在水泥外面铺了隔音的泡沫,再在泡沫的外面裹了铝的隔离的东西,所以其实这个母亲在生这个小孩之前,她也有试过挖地道什么的,但是都是没有用的,她把地板挖穿了以后,下面是水泥,然后就没有办法再挖了。
那个房间顶上是有一个天窗的,我觉得那个天窗是一个bug,有人问为什么她不能够想办法把这个天窗给砸掉,我也有这个疑问。但是那个天窗其实在电影里面还是有一点美的。在小说里其实也有提到说,她们平常必须得要依靠天窗的天光来确定一天的过去。天亮了,天暗了,一天过去了,你需要有一个确定。
但是小说里面有一个细节是电影里面没有能够反馈出来的。那个细节就是冬天的时候会下雪,所以冬天的时候雪会把天窗完全盖住。对那个孩子来说,他看到电视里面的雪都是白色的,就会问自己的母亲说,雪不是白色的吗,为什么你跟我说头顶上这个也是雪?因为他所看到头顶上的雪把窗子盖住之后是黑色的,所以说他不能够理解这个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疑问只是在于雪的颜色。但是对于母亲来说,一旦这个天窗被雪盖住的话,那个日子就会是非常难熬和痛苦的,你可以想像在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连天光都没有的话,时间怎么过去?她可能必须要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到雪慢慢地化开。这个细节在电影当中很难表现出来,因为比较复杂,但是用文字的话就能够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细节,我也觉得是这个作者非常好的一个地方,包括导演也呈现出来了。有很多人会想象说,一个人被禁闭在密闭空间以后,会有很多的恐惧或者害怕,但是会忽略人生理上的一些变化。
比如说这个母亲为什么在电影开始的时候要让小孩在房间里面奔跑,做一些运动?因为那是必须的。她还要让这个小孩吃维生素,小说里甚至还提到说,由于这个小孩吃维生素,所以他的尿总是很黄。这种小细节,其实我觉得就是对一个作者的考量,证明她之前真的做了很多功课。
还比如小说中有提到这个母亲的牙都坏了,当然这个母亲之后是逃脱了,她逃出去以后,有记者问她说,你在房间里的时候,最想念的是什么?你都不会想到她是怎么回答的,她的回答是我最想念的是牙医。当然这是一个略带讽刺的回答,但是如果不是对这个事情有一个完整思考的作家的话,是不会想到这个细节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说有一天早上的时候,这位母亲的一个大牙掉了,那个牙已经折磨了她很久,所以说掉了对她来说是一个解脱。之后她就把这个牙送给了自己的儿子,那个儿子就一直把这个牙保存在自己的身边,就像是一个从母亲身上掉下来的零部件,对他来说是一个爱的象征。当然这个牙在小说也好,电影也好,承担的功能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爱的象征,另外一种就是证明说,作者也好,导演也好,在设身处地想象一个人被囚禁的时候,他所做的各种考量是非常细致入微的。
3、母亲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关系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片段,在小说中是第二个章节,叫辟谎。就是母亲要告诉这个小孩真相。这一部分是这个电影导演处理的比小说文本要更好的一部分。我觉得其实小孩和大人都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其实你看这时候,这个小孩已经完全崩溃了。他从小就是跟我们在第一部分看到的那样,是在一个10平方米的世界里长大的,他唯一获取外界知识的渠道是电视机。
他可能之前一直觉得电视机当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就是电视机里面的人都是假的人。比如说他其实一直看《海绵宝宝》和一个叫《朵拉》的动画片,所以他是没有办法分辨出二维的人和三维的人之间的区别的。所以当他过了5岁生日,妈妈突然之间就跟他说,外面的情况是这样的,你的认知是不对的,把那个东西强加到他头上的时候,那个小孩当然是崩溃的。
我觉得这里处理的好的地方,是在于面对这个小孩崩溃的时候,这个妈妈后来也崩溃了。你没有办法跟一个小孩讲道理,然后你又很绝望,你当时是希望那个孩子终于长到5岁,你在他身上寄托了希望,期待他可以帮助你的逃离此刻的生活,当你把希望加到小孩的身上,突然发现他承受不了的时候,作为一个当事人的话,你可能也会崩溃。
但我觉得有很多作者和导演,在处理这个的时候,如果说一旦要去特别的强调母爱伟大,那这个时候母亲就是不能够崩溃的,母亲必须继续有强大的耐心去跟这个小孩讲道理。但其实对于常人来说,在这个情况下,这个母亲就是崩溃了,这是很正常的。
在这个时候,这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不是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之间的对话,而是一种非常平等的关系,然后只有在一个非常平等的关系下面,所有的沟通才会成为一个可能性。后面故事发展下去,那个母亲就不理那个孩子了,她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当中。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情况下,大人的痛苦比孩子的痛苦更猛烈。杰克作为一个儿子,他反而要去哄母亲,他希望能够化解他和母亲之间的矛盾。
这样一个沟通是我觉得这部电影和书里都处理得特别好的一个地方。他没有把那两个人物的关系变成一个主导和一个从属的关系,或者是变成一个保护者和一个被保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始终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如果你仔细想一下,对于这个母亲来说,她是在放学路上突然被这个男人拐到了这个地方,她那时候只有19岁,她的人生还在一个非常懵懂的状态。她突然之间被带到了这样一个房间生活了7年。对于她来说,她难道真的是一个成年人吗?或者说我们也可以在这里问一下自己,到底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成为了成年人,可能很多人也都是在假装自己是一个成年人,假装自己可以用一个成熟的态度来处理事情,但是当我们来反观这个女性角色的时候,虽然说从最开始到现在她都在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但是对她来说,这个母亲的角色是怎么样的呢?是自发产生的吗?其实是一个强加到她头上的角色,而且她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度过了7年,她的自主意识是否真的有所提高?
在小说里,这个孩子其实是她的第二个小孩,她之前还有过一个孩子,电影里没有提到,她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但是生出来的时候,脐带绕在脖子上,刚出生就死了。你可以想象,一个19岁的年轻女孩,在面对这种生死的问题和失去自由的问题的时候,她是不是被迫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去解决这些事情的?当她与这个小孩沟通的时候,其实在某些情况下来说,他们是一个非常平等的状态,我觉得这个电影处理的最好的就是这个平等的关系。
4、逃出房间后
我在看这一段的时候,非常非常感动,电影需要有一个情绪积累的过程,然后到这个点是一个释放。哪怕我看过小说,再看这一段的时候也非常紧张。
这是这个小孩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为什么那么感动,是因为刚刚他躺在卡车上面,然后看到天空时候的那个眼神。我觉得这个小孩演太好了,不知道他怎演出来的,那个眼神太好了,太感人了。你完全能够想象,这一刻对他而言已经不只是情感上面的震荡,他的整个人生都已经受到了震荡。
故事进展到这里的时候,差不多这个电影过半。但是有很多电影其实拍到这里的时候,差不多就结束了,就类似于很多童话故事,你经历了许多磨难以后,最后你克服了困难,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就很陈词滥调,很老生常谈的,故事就结束了。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非常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于,这对母子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终于逃出来以后,这个片段明显已经是一个高潮了,当故事发展到一个高潮的时候,竟然没有结束。
那后面的故事是什么呢?这对于作家也好,对于导演也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孩子和母亲已经获得自由了,接下来就是幸福生活了。当然我们所有有生活经验的人,或者说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说接下来不可能就是简单的幸福生活。如果故事发展成幸福生活,那么它就是一个虚假和虚幻,骗人的一个东西。
这里插播一下,老尼克,也就是刚刚镜头里面出现的那个男性罪犯的形象,其实我个人是觉得这个形象是可以不用出现的,因为他出现的话,其实也是一个有点陈词滥调的形象。因为我们看到有很多变态杀手也好,或者性虐待的罪犯也好,常常都是长了一张这样的脸,但事实上未必一个性虐待罪犯一定要长着这样一张斯文败类的脸,其实未必是这样的。但是这个电影当中还是把罪犯的形象拍了出来,还是用了一个比较陈词滥调的形象。
后来这个小男孩逃出来之后被警察救了,遛狗的那个多管闲事的好心人报了警,我觉得在我国的话很希望也能多一点多管闲事的好心人。这个小孩被警察救了以后,警察非常迅速地破了案,然后把那个母亲救了出来。当这个小孩跟母亲团聚的时候,当然这一天无论是小孩还是母亲都过得非常累,非常痛苦,这个小孩就跟母亲说他想回到房间里的那个床上睡觉。
对于这个小孩来说,当他感到痛苦的一天已经结束,磨难已经过去了以后,他第一反应是要回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那个安全的地方是哪里呢?对他来说是那个房间,是他所熟悉的那个床。
但是对于这个母亲来说,肯定不是这样的,她知道外部世界是怎么样的,她好不容易从那个地方逃脱出来,好不容易进入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她接下来应该如何跟自己的儿子进行这方面的沟通呢?他们两个人又要如何一起来面对这个更广阔的世界呢?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疑问。
接下来他们所要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世界,不再是电视机里面的二维世界。对于这对母子来说,那是不是一个更可怕的东西?当那个小孩说出我想回到那个房间的床上睡觉的时候,就可能有100个疑问在读者和观众的心里产生了。对于作者和导演来真的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这母子两个人被救出来以后,有很多矛盾的爆发,我觉得矛盾爆发的最具有表现力的这一幕可能就是媒体采访。其实如果是看小说的话,媒体问了更多令人非常厌恶的问题,其实媒体代表的不仅仅是媒体了,是整个外部世界。当外部世界入侵这对母子的生活后,所有外部世界的人对于这个事件都会有一个先设,包括在座各位,可能每个人都在思考这对母子的处境,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会有一个自己的疑问,可能都会觉得自己的疑问是对的,自己是可以代替他们思考的。
我觉得在这里,媒体是把所有这些外部的判断结合在了一起,然后强加到这个母亲的身上,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呢?这个母亲在接受完这个采访之后就自杀了,当然她最后被抢救回来了。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当这对母子逃出来以后,其实作者罗列了很多他们会碰到的困难。
对于这个小孩来说,困难是一些很具体的事情,大部分是生理上的,比如说他不能够晒太阳,他必须要戴帽子,戴墨镜,然后涂很多防晒霜,哪怕是阴天,他也不能够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面,他非常容易被晒伤,以及病菌的入侵。他对空间的估算能力会有问题,所以他常常会撞到一个什么东西上面,因为他之前生活在一个10平方米的房子里的时候,他是不需要对空间有一个认识的。然后他是没有性别意识的,电影里没有说,但小说里他是有一个表妹的,他跟那个小女孩相处的时候,他不知道男性和女性之间是有差别的。但这些其实都不是大问题,这些都是可以慢慢克服和学习的。
但是对于这个母亲来说,困难就非常可怕了。因为这个母亲所遭受的东西和这个小孩所遭受的东西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别上。我后来觉得说,这个书的作者也好,电影的导演也好,所选择的视角是一个比较讨巧的视角。因为从小孩的视角来说这件事,就可以把很多事情都简单化了,它用一个最直接的方式把这个事情描述给你看,可以省略掉一个成年人在遭受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多非常复杂的心理。
比如说这个母亲被救出来之后,她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离婚了。我也推荐大家看另外一个BBC的英剧叫做《失落的十三年》,讲的是差不多类似的事情,就是讲一个女孩,十三年以前被绑架,关在一个房间里面,后来她自己逃了出来,发现她的父母也是离婚了。就是有很多家庭在遭遇到这么重大的变故的时候,会引发父母之间的矛盾。
所以说当你从一个被禁闭的状态出来之后,整个外部世界全部都是在发展的,只有你的生活是停滞的,你该如何去面对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的容量不是一个电影的容量所可以解决的,如果你是用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探讨这个问题的话,它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社会,涉及伦理,它不仅仅是一个爱的问题了。
但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的话,事情会变得非常简单,你可以只需要去思考爱就可以了,你只需要思考说,我要我的妈妈在我身边,我需要她,我要爱她,然后我想用这个爱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境,而最神奇的是,竟然真的可以解决。这个我觉得也是这个电影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当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把很多事情想的非常复杂,我觉得这个态度是对的,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它有很多层次,你知道的越多,你学的越多,你的知识越丰富,就会让你往更复杂的地方去思考。这种思考也会带给你快乐,但这种思考未必可以解决问题。然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具备任何这样的思考,他只是用一种非常简单和粗暴的方式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这个电影的后半段的时候,这个小孩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因为他母亲自杀被抢救回来之后在医院里面住了很久,可能还需要一些精神上面的辅导。这个小孩就把自己剪下来的头发,让外婆带给他母亲,因为他觉得头发代表一种力量,他希望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给他母亲力量,让他母亲战胜一切。
5、治愈的结尾
这差不多就是电影的最后一段了。其实我觉得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不是完全能够理解的,我试图去理解。后来警察把那个房间的很多东西都寄给了他母亲,包括那个裹住他逃出来的地毯。那个小孩非常爱这个地毯,要把地毯铺在新房间里面。但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你可以想象,当那个母亲看到那个地毯的时候,对她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刺激或者说震撼。所以那个母亲就跟小孩协商,几乎是哀求他说,我不想再看到这个地毯,可不可以不要把地毯留下来。包括这个孩子最后要再回到那个房间去看看,我觉得作为大人来说,这位母亲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母亲, 她对这个孩子做出太多妥协了,最后也带来了好的结果了,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治愈的结尾。
同时我也觉得,这个电影为什么好,一个是它很真实。在《房间》这本书里面,其实在记者采访这位母亲的时候,也有再给她看那个罪犯的照片。记者就带着这样一种先设的情绪和一个自以为是的态度去问她说,你看到这个男人的照片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厌恶或者说有一种抗拒的心态?然后我觉得这个母亲的回答非常好,非常精彩。她说,你觉得我跟他朝夕相处了7年之后,我看到他的照片还会有任何的反应吗?我根本就不在乎。所以外界所有的想象出来的那种恐慌,根本不是站在一个受害者的点上。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一个好的电影,和那些只为了引起煽情和一种无谓的共鸣的作品之间的差别。
这个电影,我最后再说一点,因为我很喜欢,很多人对这个电影作出全方位的解读,每个人作为一个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电影。
比如说你如果是一个母亲的话,你当然会从爱的角度,你会看到母爱的伟大,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好的,这的确是这个电影当中表现的一个部分。当然我觉得这个母爱的伟大不仅在于爱,更是一种平等的精神,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平等的精神是我觉得必须要强调和重申的。
另外就是对于自由的解释,到底什么是自由,到底人们对自由的态度是什么?因为我们也看到说,当这个母亲和小孩刚开始重获自由的时候,其实自由带来的是一种更大的限制和一种更大的伤害,所以说到底有没有完全的自由?这个东西大家也可以去思考。
我这两天也看了很多别人的影评和别人的观后感,甚至有人会把这个东西提升到一个不可意思的高度。比如说会把这个电影提升到一个政治的高度,因为它是一个禁闭的状态,就把它跟国家的状态联系在一起。但是我觉得那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个人觉得对于自由的过分解读也是一个问题。
对于我来说,可能所有的自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所有的自由都是在一定的限制的情况下。当你以为你获得更大的自由的时候,其实也是会产生伤害,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说,你如何可以从自身来摆脱所有的限制,你如何从自身来摆脱所有的伤害,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或许是这个电影最后留给我们的思考。
……………………
“新阅会”是一个面向所有喜爱阅读人士的
文化平台,欢迎您的加入和女生情绪共振!
点击查看▼
会员福利 · 2016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全年演出购票优惠
重磅推荐 · 新阅会力邀文化界名人 联合推出年度书单